1. 首页 > 星座知识百科 > 文章页面

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节气C值怎么推出来的)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以及农历月份按节气如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农历月份怎么算农历季节月份是如何划分的

农历的月份大小怎么计算?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十九年七闰法”。

一般情况都是这样的:正月,3月,5月,7月,8月,10月,腊月30天。

其余29天。

农历年的月份是怎么算的?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阴历,是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现“双春”、“盲年”。

阴历定年的依据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354日,与岁实相比较,约余11日,积至三年,余33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25日或26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平年则十二个月。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农历月份天数咋算?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农历中的月份大小怎样推算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虎珐港貉......>>

农历年月日时用天干是怎么计算的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编辑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编辑本段]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丑寅卯辰巳

23-01:01-03:03-05:05-07:07-09:09-11

午未申酉戌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编......>>

农历月份怎样推算五行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依次类推至十月为子,十二月为丑。你的问题问的有点偏,那是十二地支,五行分金、木、水、火、土。春天木旺,夏天火旺,秋天金旺,冬天水旺,每季度最后一个月是土旺。

中国的农历是怎么算的.如何区分大小月规则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编辑]

置闰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如轮到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每个月的天数是怎么算的现行中国历法,朔日一定农历初一日。朔的定义是太阳、月亮视黄经相合时刻。这一时刻对应的日子就是朔日(用东八区区时表示)。只要找到了每个月的初一日,那么这二个初一日之间的间隔就可以决定月大月小了。朔望月的周期平均是29.5天,如果农历这个月从新月起算,到下一个月的新月开始,不到30天,那就按29天算;如果超过了30天,就按30天算。要想有个“规律”的历谱,那么现行的农历历法规则就要修改了。可能会回到唐朝以前那种历法:即平朔平气。月长是按平均数来定,差不多是29.5306天。而不像现在,平均月长虽然与古代的数据差不多,但实际的每个月月长,有时达29天19小时(29.79天),有时仅29天6小时(29.25天),变化太大。但现行的农历是为了与天像严格一致,所以才使用“定朔”历法。估计你想看到“规律化”的历谱,这个愿望不大可能实现了。有这种想法的朋友还很多。你有兴趣,上网搜索一下,“改历”爱好者特别多。他们大多是觉得现行历法不“规律”,想搞一套新的规律化的历法。但,历法不是可以随便动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就算你觉得现行历法不好,也只能将就用用了。

  农历的季节月份是按节气划分的。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以掌握农历节气,来判断天气自然状态,用来指导农事活动,或用来调节生活作息与健康养生,同时也用来划分出生的农历年份与月份,以此排出准确无误的生辰八字,用来判断人生运势;有时也用来择吉选日,比如开市嫁娶出行动工等,这些作用延续到现在,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偏废的,对判断年份月份的五行状态,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

因为农历的节气与月份,表现的是自然规律,我们如果顺其自然,按这些规律办事,就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功效,使事半而功倍;而如果逆反这些规律,比如六月天穿棉袄,腊月里光膀子,就有可能受到自然的伤害与损失。

   农历的月份,不是从初一开始的,而是按节气划分的。我国农历纪年中,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第一个叫“节气”,表示月份的开始,第二个叫“中气”,表示月份过半;有时候专业上,也把第一个叫“节”,第二个叫“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腊)月:小寒、大寒。

其中,正月是以“立春”为开始的,而不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立春不但标志着正月的开始,同时还标志着一年的开始。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左右,阴历有可能在上年的腊月,也有可能在下年的正月,立春前出生的人,不论是在腊月或正月,属相都是属于上一年的,立春后出生的人,不论生于腊月或正月,属相都是属于下一年的。正月中第二个节气,就是“雨水”,雨水表示已至月半,不是月令的开始。以此类推,二月是以惊蛰开始的,三月是以清明开始的,四月是以立夏开始的,五月是以芒种开始的,六月是以小暑开始的,七月是以立秋开始的,八月是以白露开始的,九月是以寒露开始的,十月是以立冬开始的,十一月是以大雪开始的,腊月是以小寒开始的。

 

关于农历节气是怎么推算的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