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百科 > 文章页面

太史儋的记载

很多朋友对于太史儋的记载和太史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读史记·太史公太史令老聃、老莱子、太史儋,这3个人谁才是《道德经》的真正作者太史儋的记载

太史公自序里,上回看到太史公追溯了司马氏家族的历史,最后终于写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而且,专门写了一句“谈为太史公”

那么,太史公和太史令究竟有没有分别呢?

百度百科讲,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监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是朝廷大臣。秦汉时期设太史令,职位渐低。西汉时期的太史令,掌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俸禄六百石。

关于太史一职,在史记周本纪里可以得到印证。在周幽王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的时候,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在周烈王二年时,周太史儋还拜见秦献公,说了那番秦灭周统一天下的预言。

在《汉书》的百官公卿表中可以看到,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九卿之下再设郡县。九卿之中的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汉景帝时改称为太常。那么对于司马迁父子而言,他们身处汉武帝元封年间,所以应该叫做太常。太常属官就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这六个令丞。

西汉官制西汉官制

可是太史令这个称谓,在搜索公版史记电子书时,仅查到一处,就在太史公自序中,原文为: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在史记的其他部分,但凡是提到司马谈或者司马迁时,都称太史公。

当然,百度百科也能查到太史公,还说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之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司马迁死后,汉宣帝才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职权也随之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

个人觉得,综合《史记》和《汉书》的描述,司马迁和他的父亲担任的官职就是太史令,只是司马迁在史记里,称自己的父亲为太史公,提到自己时,也自称太史公。他们两代人对于这个职位有高度的热情和认知,这个认知程度甚至超过了朝廷对于这个职务的期许和设置。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还是回到太史公自序找寻原因。首先看司马谈。

司马迁说,他的父亲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不治理民事。掌管天文的官职,怎么可能大过丞相?但如果太史令同时还管理文书档案,那么天下计书先送太史令再送丞相就有解了。可是为了做好太史令这样一个掌管天文的工作,司马谈师从唐都先生学习天文,跟随杨何先生学习易,还从黄子那里学习道家理论。他担心当时的学者不能通晓各家学说的要义,陷入混乱、矛盾之中,于是专门论述了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这六家的要旨。

于是,用百度百科查询了解司马谈的这几位老师。唐都,西汉天文学家。汉武帝元封七年,唐都与司马迁、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协作,编制太初历。杨和,西汉淄川人,曾受《易》于王同,汉武帝时担任中大夫,著有《易杨氏》二篇。黄子信息少些,似乎有一种声音说黄子就是黄生,他擅长黄老之术,曾经和一位叫做辕固的博士在汉景帝跟前辩论汤武革命是受命还是篡弑。

再看司马迁。年仅十岁就已经能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开始从北方南下游历长江、淮河一带,登会稽山,探寻禹穴,窥察九疑山,航行于沅水、湘水,再渡汶水、泗水,到齐鲁讲学,考查孔子遗风,还在邹县、峄山举行乡射大礼。游历途中,在鄱县、薛县、彭城等地方受阻,最后经过梁地、楚地回到家乡。随后,司马迁出任郎中一职,奉命西出征讨巴蜀以南,再往南又经过略邛、笮、昆明等地区。

司马迁游历的足迹司马迁游历的足迹

从司马迁的足迹可以看出,他几乎走完了西汉的大半土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早就立志要著书立说,承袭父业。

从司马迁父子两代人下的这番功夫看,这怎么都不像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普通官吏所为,他们明明就是要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凡之举,他们把太史令这个工作进行了自我提升,赋予它更重大的意义,这个提升已经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了,他更在意的是如何看待自己。

《道德经》的真正作者是老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日谥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曾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即图书馆长。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主要成就的体现,所以《道德经》又称《老子》。周景王时,周王朝发生内乱,老子受权贵们排挤,逐辞官隐居,潜心学问。周敬王时,老子看到周王朝逐渐衰败,于是离开周西出云游。一天,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被守关长官尹喜看见。实际上尹喜此人也是学识深厚。传说一日尹喜在城楼观看天象时,只见天上紫气东来,长约三万公里,尹喜知道有圣人到来。看到老子后,尹喜知道圣人已到,忙到关口迎接,并对老子说你出关可以,但得留下一部著作。于是,老子就在关上住了下来。几天之后,老子交给尹喜一部5000字的著作,即《道德经》。随后老子骑着青牛,向西而去。

《道德经》一共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37章;下篇为德经,44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一生饱读诗书,其主要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还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总结:《道德经》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它与《易经》、《论语》成为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史记》里记载太史儋: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廼(同“乃”)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还记载,秦献公十一年时,太史儋对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最后详细记载了其家世:“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叚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不过许多人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周太史儋后于孔子一百余年,与《礼记》等诸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不合,二则,据《史记》记载,他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但至于见秦献公的年份,司马迁也没弄很清楚,他在《老子列传》中认为是孔子去世后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但在《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而据郭店楚简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说明那时《老子》一书已比较流行。郭店楚简的年份也定在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老子》果然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太史儋的记载和太史儋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