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白族新娘和大理白族女人婚俗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白族新娘以及大理白族女人婚俗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浅析大理白族婚俗“不招不嫁”的现实意义生活在洱海的白族有什么风俗“不招不嫁”这个词在很多大理之外的地方,估计很少听说,特别是汉族地区,在盛行嫁女娶媳的观念之后,“不招不嫁”更是闻所未闻。那么什么是“不招不嫁”?简单说来“不招不嫁”就是男方未娶,女方未嫁,这个一个嫁和娶之间的中间概念,也就是“两边都照顾”的意思。
一、白族传统婚俗
白族传统“嫁娶婚”在婚礼前要经过说媒、订婚、下聘礼、备嫁妆等几个环节,婚礼当天要有接媳妇、梳妆、进门等仪式,婚后还要有回门、满七的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婚礼当天接新娘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会在中午时分带着他的亲戚朋友去女方家接新娘。离开家之前的新娘会有哭嫁仪式,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新娘出嫁时其亲戚朋友会跟着去送亲,送亲的队伍中会有送粮队即半篓稻谷,意味着从此之后新娘就要与新的家庭成员一起吃住。
到男方家后会有一个进门仪式,即新娘要跨过火盆才能进门,这个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意味着新娘彻底进入夫家,成为对方家庭的一员。这是传统的“嫁娶婚”和“上门婚”的习俗,那么“不招不嫁”婚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二、白族“不招不嫁”婚俗
01.“不招不嫁”的释意
“不招不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一方面“不招不嫁”有举办两次婚礼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婚后要负责双方父母的养老。
“不招不嫁”婚俗,男方无需给女方送聘礼,婚礼会在男方家和女方家各举办一次,没有传统的“接媳妇女婿”、“回门”等仪式,同时要照顾双方的父母,都有权利获得双方家庭的财产。但是这种看似两边都好的婚嫁形式却暗含了很多矛盾。
02.“不招不嫁”的潜在矛盾
首先,是孩子的姓氏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嫁娶婚,“不招不嫁”婚中婚后孩子的姓式,会很容易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
“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出现,意味着婚后两人并不完全从属于男方女双方中的任何一家,婚后所生的孩子也同样属于两个家庭。“不招不嫁”意味着“两边都照顾”,也就意味着双方家庭要共同照顾家庭的继嗣,这当中就牵扯到最重要的婚后孩子跟着谁姓的问题,这也是“不招不嫁”中最核心的问题。
很多人想出来的办法是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用父母的姓式组成名字。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两家又开始争论谁家的姓放在前面。所以如果婚前孩子跟着谁姓这个问题没有商议好的话,很多家庭就不会先选择结婚,否则婚后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为复杂,很显然这是一场双方家庭之间的博弈。
其次,是“不招不嫁”婚俗仪式之争。前面说过选择“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家庭要举行两次婚礼。
婚礼当天“嫁女娶媳”的仪式会被省去,但很多家庭依然想争取婚礼仪式的主动权,都想让对方让步按照传统的方式来举办婚礼,这难免引起双方家庭的争执。
“不招不嫁”中男方和女方各办一次婚礼,举办婚礼也就难免有先后之分。对于谁家先办婚礼对于部分家庭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如果事先没有商量好,双方家庭很容易会因为谁家先办婚礼而引起争执甚至退婚。
没有送聘礼和未举行“接媳妇”的仪式成为“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主要标志。韦斯特马克认为“婚姻礼仪的社会目的在于使男女的结合具有一种公开性”。这也是人们对仪式公开方式的看重性的体现,人们担心不恰当的仪式会给亲戚朋友传递错误的价值导向,因为“仪式代表了某种日后难以背弃的公开承诺”。这也成为了双方抢夺仪式主动权的主要原因。
最后,是孩子对长辈称谓的博弈。新婚夫妇有了孩子之后,难免会涉及到对亲戚的称谓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大理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的父母,孩子都统一称为“爷爷”“奶奶”,而没有“外公”“外婆”,或者说来自中国北方的“外公”“外婆”在大理地区并不适用,甚至是被排斥的。尤其是在“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中,如果以“外公”“外婆”称呼女方父母,女方家人就会很不高兴,他们会认为这样的称呼是变相将他们疏远的方式。
那么,对男女方父母的称呼孩子该如何区分呢?通过田野调查和笔者经验,一般孩子称呼父亲家的父母称其为,某个地方的爷爷奶奶,比如父亲来自沙坪村,就会称其为沙坪爷爷,沙坪奶奶,母亲家父母的称呼也同理。同时男女双方“交表兄弟姐妹称谓趋于一致”,通过亲属称谓的改变来凸显双方家庭的平等。
三、对白族“不招不嫁”婚俗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招不嫁”的婚俗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白族人所接受,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婚俗形式的出现?
01.人口数量的减少
相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家五六个孩子的情况,到八零九零再往后的一代,一家基本都是两个孩子,很少一部分夫妇会生育三个孩子,偶尔也有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家庭人口的骤减,意味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让以人口为主要优势的大理富足地区,开始想要想办法留住子女。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通婚圈的扩大,这使得不管是通过血亲还是姻亲缔结的亲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亲属之间不再是一个经常往来互助的关系网络,更多只是停留在一种象征意义上的亲属。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血缘和地缘高度重合的乡土社会开始裂变,“不招不嫁”的婚俗随之产生。
02.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的上升,妇女的自我意识也开始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白族这种“以母为大”的社会结构之中。无论是白族的创世神话,还是女性生殖崇拜,亦或是白语“当家母”一词,都说明了妇女在大理的“半边天”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同时家庭观念和性别观念的变化。年轻女儿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多,对父母的关心也比男性更为细腻。
中年女性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参与村落中的公共活动。女性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自我的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逐渐在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招不嫁”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以父系社会为主导,即父权制、从夫居、父系继嗣的结构的一种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女性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
通过“不招不嫁”的缔结,我们可以看到从婚姻仪式到婚后孩子的姓氏选择中,“不招不嫁”不断的彰显着“两边照顾”的性质,双方家庭之间的不断博弃与协商最终也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当代家庭中,女儿与娘家的关系与传统相比日益密切,女儿不再是被娘家“拨出去的水”,而是“永远是父母的女儿”。
1、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2、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3、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扩展资料:
大理白族的节庆:
1、火把节: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节”。这个节日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的节日。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要竖小型火把一个,每村村口要竖公立大火把一个或几个,火把高达五丈。上面插红、绿彩旗,写着“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等吉利大字。火把点燃后,村村寨寨一片光亮,犹如白天一般。然后各村寨的群众,手持小型火把,绕田间穿行一周,烧灭害虫,以求庄稼丰收。
2、绕三灵:盛大的“绕三灵”聚会,在每年夏历四月下旬举行,历时三、四天。这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白族信仰本主神,认为它是诸神中的主神,为一村的本主。
3、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节”。相传观音开辟了这个地区,使这里“五谷丰登”,人们为纪念观音的功迹,订这个时间在这里聚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大理白族自治州
百度百科-白族
关于白族新娘和大理白族女人婚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